从资治通鉴菁华录到纲鉴易知录

前一段时间闲来无事,就想读一读历史。奈何中华历史长河中,各种典籍层出不穷,朝代帝国也不可胜数,想从中择一去读也并不是容易的事儿。但对 月夜 来说,这样的一个问题实在是不难解决。已经读过了不少历史,也算是对历史了解了个差不多,所以就择其中稍稍欠缺的部分来读吧。而要说其中最为迷茫的历史,莫过于南北朝时期,这段从三国结束之后,两晋南北朝的历史实在让我有点头晕,而其后至于隋唐等历史,就十分清晰了。所以,我就试图找一些有关两晋南北朝,五胡十九国的史料来读。非常遗憾,遍翻群书,竟无一本能让我满意之作,要么把读者当小孩儿,寥寥数句带过一个帝国;要么史料单调,只择其紧要者叙述;等等。无法让我们从一个全局去详细了解两晋南北朝的历史。 所幸,在这时,我看到了柏杨版资治通鉴。尽管网上对此一直颇有微辞,但因为是忠于资治通鉴原文,其中事无巨细地叙述了这一时期的历史。尽管比较耗费时间,但终归能慢慢的了解历史。遗憾的是,省图里面的藏书缺失了这套书中的第四辑,我又找不到其他的资治通鉴版本。无奈之下,只好从省图抱回了资治通鉴的原版。可毕竟精力有限,每天只能午睡或晚睡时,在床头闲读数页,客观上便造成了无法连贯地去阅读历史。再后来,竟然完全放下了。 然而,终归皇天不负有心人,五月中旬,我在省图闲看时,偶然发现了名为《资治通鉴菁华录》的图书,该书封面如下:

本来我对这种书是极讨厌的,这种所谓的白话资治通鉴实在让人无语。但毕竟当时除了原版只有这唯一的选择,而且看书中介绍,原著竟然是吴楚材,《古文观止》的选编者! 回来读了一段之后,我知道自己又发现了一座宝藏。尽管翻译极其垃圾,尽管错漏层出不穷,但我一时找不到原著,读着这样的翻译,又加之自己还是具有比较好的甄别力,所以就在茶余饭后、睡觉床头开始慢慢阅读了起来。 阅读了一段之后,我真正感觉到了一种恐怖,资治通鉴菁华录浪费了菁华录这样的书名,玷污了资治通鉴,将会给世人传达一种什么样的知识?所谓无知者无畏,在这本书中,在这部书的译者——张南等的身上,我真真意识到了这点。细细说来,这部由张南先生翻译的《资治通鉴菁华录》有以下显著不足:

1.错漏随处可见

随便打开书中任意一页,你就能发现不止三五处错误,没错,这还只是一页!错字无处不在,甚至很多书中人名都有错误,可能在上面正在叙述的一人,到下面突然莫名其妙变成了另一人。这并不是两个不同的人,只是译者的疏忽。这部书错误如此之多,以至于互联网上随处可见对译者的讨伐,甚至在百度知道上能看到如下的问题:

2.未能把握读者需求

我个人觉得,这部书的译者完全不知道读者的需求;根本没有做到从一个读者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其实我们可以设想一下,阅读这种书的人通常素养不会太低,对他们来说,完全没有必要翻译成错误百出,一点韵味都没有的现代文,而且,这现代文翻译的是如此垃圾。试想,如果译者保持原文,而换作在书中添加一些关键的注释,包括释义、注音等等,那才应该是读者真正需要的东西。 此外,如果在书中适当添加一些地图,将书中的年代转化为公元纪年,或者两种纪年并存,我想,这样的东西也应该是读者真正需要的吧。

3.心态浮躁

然而,我们看到这样一种疏漏百出,一无是处的图书,个人觉得并非译者之错。其实,我认为,这正是当前这个浮躁社会的一个充分反映。我们知道,柏杨写柏杨版资治通鉴,花了整整13年,而柏杨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这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张南,翻译这部菁华录,估计应该是在短短数月之间完成的吧。而且,出现这么多的错误,校订者、编辑真正负责了吗?完全无视读者需求,图书策划者真正思考过吗? 这也难怪,这群相关工作人员,沽名钓誉者有之,借机捞钱者有之,却无一真正为读者考虑的人,没有试图将对古典籍校订成精品的人,我似乎觉得他们根本就没有考虑过书的流传,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儿。

不过,所幸,后来我找到了这部书的原著,名为《纲鉴易知录》。下面是红旗出版社出版的文白对照全译本封面:

有了这些信息,终于可以告别让人恶心的《资治通鉴菁华录》了。慢慢读了一段时间之后,我就在郁闷,为什么这部经典要由他们这群不负责任的人去做。不要说换别人,即使我一个完全外行的人来策划,也不至于将这一项目带入到如此山穷水尽、横遭批判的境地。 其他的也不再多说,最后简单叙述一下自己对未来负责这一项目,将这一经典推而广之的策划人的一些建议:

1.引入注释,而非翻译

如前所述,这套书的阅读对象应该普遍具有较高的文学修养和素质,所以,将原文翻译为现代白话完全没有必要。反而会让人觉得大煞风景,或者使得译者贻笑大方。而如果在书中适量加入一些注释,以及对文字的读音适当作一标注,则应该是比较恰当的行为。 而如果考虑要为一些文学素养较低者奉献一本白话版,也应该多花心思,将翻译进行得更完美一些,而非如今四不像的白话。当然,更不能让书中错误比比皆是。与此对应,白话版图书可以加入更多的注释性文字,以方便文学素养较低的朋友理解历史上各种现象,而不会对其感觉茫然。

2.年代引入公元纪年

这个是很显然的事情,不知道为什么该版本的译者、编辑竟然丝毫没有意识到这点。现在的各种历史书早都引入了公元纪年,显然我们对公元618年的印象要比唐高祖武德元年来得更为直观。

3.插入地图和适量图片

我个人觉得这些内容显得更为必要,资治通鉴中经常会出现无数地名,大如九州,小如一个县城,而很多朋友,尤其是文学素养稍差的朋友,对此基本上不甚了解。这时候,如果读到某个地名,可以在注释中看到今地名,或者甚至在旁边插入的地图上找到直观的地理位置,对读者了解或记忆事件的帮助肯定十分重要。 插入适当图片也显得十分必要,毕竟很多时候,图片不仅能帮助读者直观了解历史、了解历史上的风土人情,而且可以让图书更具有趣味性,引人入胜地引导读者阅读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