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架山景区畅游数个小时之后,天色近晚,我们便随导游乘坐大巴直奔住宿地——兴城了。兴城是葫芦岛下辖的一个县级市,温泉广布,所以其中由各级政府部分和各大国企开设的疗养院星罗棋布;而我听说,兴城的各个旅馆用于洗浴的水源统一由温泉水供应,自然便奢望着去洗一洗温泉水的滋味了。 车抵兴城后,我们首先就安顿了住宿,住宿条件并不算好,但考虑到这个研究所一贯的作风,能住到那样的环境里,已经就能让我们喜出望外了。整理好住宿的地方,在酒店里吃过晚饭之后,我们便奔向了兴城的海滨沙滩。那海滨也算是一个景区,而那景区距我们住宿之处走路也不过区区5分钟的路程。 但这景区还是让人感觉有不少的失望,一尊雕塑,和笔架山广场上的雕塑有些相似;一片海滩,狭长地沿着海边分布;有些游人,无非是当地休闲纳凉的群众;而景区内唯一的亮点,似乎要算是这个位于海中央的亭子还有那连接它的长廊了:
然而,那亭子以及那长廊目前还在建设中,而且落潮时,亭子和长廊旁边的建筑痕迹一览无余,给稍显优美的景色打了不少的折扣。下面这是通往海中亭子的长廊的起点:
“烟波霞起”,实话说,我觉得这几个歪歪扭扭的字体写的并不好;照片中的人是我的同行者,而我也没能找到他没有置身其中的照片。不过还好,只是起点而已, 其实里面的景色还会更好一点。 这段通往海中小亭的长廊曲折九连,其实也很长,下面这是海中长廊的最后一段:
天空中是傍晚的晚霞;长廊旁是海中的大石;而长廊尽头,便是那海中的小亭。大学里,我们校园曾有一段路,名叫“泊月长廊”,但事实上,我感觉这段长廊,在稍后月色渐浓时,似乎更适合这个名字。 下面这是傍晚静谧的大海,以及那凝固在海中的礁石:
设若没有上面所介绍的背景,也没有那些人工的痕迹,我想这片风景应该能让人发自内心地感到一种恐怖,或许还会感到自身力量的渺小。其实此时天空已经升腾起了月亮,虽然未圆,但那半轮明月,似乎也会让人自然地想到“海上生明月”,而我们,在那种情景里,似乎也没什么和古人相似的相思,毕竟我没有相思的对象。 但兴城海边不过如此,亭子和长廊边畅游一段时间后,在回到大部队参加篝火晚会前的路上,海滨有人燃起了烟花,而我的破相机,竟在手动模式下拍摄到了那美景:
效果自然不好,但毕竟是我那破烂相机的作品,还是留下来,权作纪念吧。回到篝火晚会上时,相机交给了李楠和老晏,而他们没有留下照片;其实我的相机也不足担此重任,所以只好遗憾地就此作兴城海滨的结束。 篝火晚会归来的我们迎来了一个不眠夜,老晏的师兄师姐师弟们去到我们宿舍打牌,直至凌晨1点结束时,我们方休息;但第二天一早,还是在不到7点就起来吃早饭了。早饭过后,我们就乘车开往了兴城的第二个景点——兴城古城。 下车之后,首先看到的便是古城雄伟的城墙;而最吸引人注意的则是这壮丽的古城南城门:
古城城门旁边的城墙上则依例摆放着经典的红夷大炮:
自然,这大炮并没有想像中的口径那么大,其实也是,毕竟这是三四百年前的东西。 穿南门而入古城,就到了兴城古城中古迹保存最为完好的南街了:
不过遗憾的是,虽然宣称是遗迹保留最好的南街,街边的店铺里却现代气息十足,甚至有移动营业厅!而照片中远处的那座牌坊,是明政府表彰祖大寿的牌坊,下面是它的近照:
古城南街一共有两座誓牌坊,上面这座是祖大寿的,而下面这座则是其堂弟祖大乐的牌坊:
两座牌坊上面均有精细而美观的雕刻,自然也少不了书法。 穿过古城南街的两座石牌坊之后,便是古城正中的钟鼓楼:
照片上的汽车有些煞风景,而照片右下角的一对甜蜜的情侣则是我的同学;钟鼓楼位于城中,便于协调指挥古城四城门的动作。 自古城正中钟鼓楼而往古城东街,有几座府院比较壮观,看地图上的标识说其中一座是将军府,而另一座则是督师府,不过下面这张照片中的这座建筑我却说不清究竟是二者之中的哪一座:
自古城东门绕城门而至古城北城墙,可以看到兴城古城的北城门——威远门:
那天当我们走到古城北城墙时,天空淅淅沥沥地下起了小雨,不过并不算大,也没有对我们的心情造成什么影响。小雨也并没有持续太长,没过多久便停了。而我们也来到了古城中的城隍庙:
其实我并不知道城隍庙的用途,但应该是和风水之类的相关;我们也在那城隍庙里被主持忽悠着给捐了一些钱。 古城的西城墙上攀爬了不少的树木和花草,多少也给那枯燥的城墙平添了一些生气:
遍览古城的中央及四周之后,这古城之旅最终结束。没有凭吊,也没有什么解说,甚至古城之中的人民每天都在平静地生活着,我们无法想像,大约400年前,这里曾经发生过那许多惨烈的战事,尽管那战争给我们的民族带来了如许的苦难。 以上就是本次春游的第二部分——兴城海滨和兴城古城之旅,关于本次旅行的最后一部分内容——辽沈战役纪念馆,月夜 将在下一篇博文中,继续为朋友们送上。谢谢您的阅读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