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人吵架多幸福

最近一段时期的国产片中可能也就《唐山大地震》还算略能吸引一下人们的眼球了,但可惜的是官方色彩太浓,自然会让人不经意地产生一些抵触。可不管怎么说,当你幻想着和某人一起去电影院时,想到的可能还只是会是这部电影,毕竟是灾难,毕竟有亲情,当然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不过真是遗憾,自片子上映开始的幻想和期望,直到今天依然没有任何结果。可那又如何?大不了自己一个人坐在电脑前面来看,若有感动,就且把这泪水埋到心底深处;若无感情,又何苦去追求那些虚无缥缈的东西呢? 不过果然是冯小刚的电影,可能是我的品味的问题吧,国产电影中我也就对他的作品有些赞赏,想想他过去的那些经典作品,总能用一些平平凡凡的事情和一些不经意的小细节在某一个莫名的时刻触动你的内心。对啊,感动不就够了,其他的又何需在意太多?《唐山大地震》似乎也是如此,我总无法把它看作是一部关乎地震的灾难片,而更多像是一些平淡的亲情,一个灾区家庭的震后那些事儿。

1.我要的只是一个态度

她在地震中失去了自己的宝贝儿子,甚至在最后她都没能再见一眼他的面容,她无法接受那样残酷的事实,面无表情,她所想的只是把自己仅存的孙子接到自己身边,给他一份安全,给他一个稳定的生活,她的意念是如此的坚定,以至于我们会觉得那一刻她为什么如此无情。 可是,开始如此坚定的她在最后一刻,已经抱上孙子就要返乡的时候,竟然就那么接受了女儿的意见,把孙子留给了儿媳妇。我不知道该怎么去形容这样的一种行为,或许有人觉得这是无私的母爱,她最能理解自己的儿媳妇作为一个母亲的想望。然而,我却觉得这很奇妙的一种行为其实只是因为她要的只是那个态度。儿媳能为自己离开儿子,自己知道并理解儿媳的那种境界,便愿意像儿媳一样舍得孙子成全他们。 生活中很多时候不也如此?譬如友情,如果一个人能真心实意地去对自己,其实不需要去对,只是有那样一种态度,我便知足,我便愿意为他去付出很多;比如爱情,如果一个人喜欢自己,愿意去为自己付出许多的爱,即使你只是一种态度,其实我就不舍得你去付出,我也不舍得你去辛苦,只要你的一个态度,我便愿意为你去完成所有的全部。

2.有个人吵架多幸福

说不清楚为什么,养母躺在病床上的那段很平淡的告白竟然深深地打动了我,就是那句“以后,再也没有人老是跟他吵架了,他该多闷呢。”我本来以为这些所谓的灾难片即使能让我有些许的感动,也绝不可能让我落泪,但那一刻,当听到这样的话语,在陈道明扮演的养父还没有任何动作之前,我的眼泪就泛滥了。很奇妙的泪水,自己都说不清楚到底是因为什么,可能是相约的长相厮守不能如愿,可能是不得不与最亲爱的人做最艰难的死别。 突然就想到了前一段时间看到的新加坡三分钟促婚广告,那位妇人所说的那句话,“这些声音至少让我知道,我的大卫‘仍然活着’”。是啊,你去想想,有个人陪在身边,未必是你想望的坐在摇椅上的浪漫,未必是牵手行走在乡间的温馨,也未必是充满着笑容的幸福,可即使是有个人陪你吵架,即使是有个人在你身边不时地发出某种奇怪的声音,那也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幸福?这世间没有人完美无瑕,但那彼此相伴的走过,我想,才正是最美的幸福。

3.其他种种

1) 离去的背影很落寞

给徐帆修电话的那人我想应该很厚道,老婆跟人跑了,踏实半生终于碰上个能让自己动情的女人,却在鼓起勇气表白的那一刻把自己给无情的拒绝了,甚至欲做朋友而不可得。

2) 有人会控陈道明

我想没有女人不喜欢这个角色的陈道明吧,我是女人也无法控制。成熟,宽容,疼爱,善解人意,刻意掩饰的感情,还有那毫不掩饰的爆发,这一切无不直击所有人所渴望的最深处,当然有人会控陈道明。

3) 讨厌丫丫

忘恩负义,考上大学两个暑假不回家看望养父母;毫不自爱,90年代初的大学里就开始怀孕;倔强到无药可救,偏执到恨之入骨,我不知道这样的角色谁会喜欢。这一就算了,可你在步入中年时,竟然还不陪在养父身旁,竟然直到最后才去原谅亲生母亲。另外,貌似这人是张静初饰演,我真的不喜欢她那张脸。

4) 最后的西红柿很感人

想想编剧设计的徐帆和丫丫的那个相见,你会感慨,人有时候真的不如一西红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