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高考结束后接触红楼梦已经数年,各种版本,各色评论也读过了不少;但一直没敢随便写下些什么东西。因为我知道,红楼梦不像其他书,随便读读便可以写读后感、写下些东西;红楼梦如此高深莫测总让你不知道从何写起,抑或让你不敢去写。即使你心里有了许许多多的想法,即使你对曹雪芹的崇拜已臻极致,但动笔去写的时候,总会感到笔拙。 再者红楼梦虽然经典,但自己水平有限,心里涌动着万千想法,却总因自己拙劣的语言表达而无法形成可让人信服的文字。红楼评论早已汗牛充栋,诸位都知道所谓的红学,但你细细读去,那所谓的红学总有些迂腐,而且多重复,富有新意且让你心有灵犀的观点总是难见。读过许久之后,我最终发现其实那诸多评论,竟不如一脂砚斋的评注。 直到我偶然间在省图碰到了那本书,《误读红楼》;名字就让人耳目一新,而如此的标新立异,自然会有独到观点。当时随手翻翻寥看数页之后,就已经完全被吸引了。自那时借出,迄今已数月,还还借借,早已读了不知道多少遍。我知道读这样的书,那是一种享受,是一种像读红一样的享受;而在阅读中不时碰到的观点可谓触碰到了我的内心,转而收集整理将其发到微博上,也已不知有了多少。而我,在许多遍读过之后,还是不忍归还;最后,我想,我应该写下些东西,记录下这段读书的享受,与诸红楼爱好者分享。
1.都爱湘云
和几乎所有人一样,我在读过第一遍红楼梦之后,最喜欢的红楼人物是湘云;湘云的受欢迎貌似具有通性,不止是我们这些读过红楼的人,即使那些从未读过而只大体知道诸位人物的朋友,在红楼梦的世界里也会独爱或大爱湘云。 湘云身上所展现的不加掩饰和修饰的美,那种随性与自由,那种活泼与浪漫,对所有人都不可抗拒;而有人分析,这正是我们这个民族所一贯推崇的魏晋名士风度,那风度为魏晋人争相模仿;为唐宋人深为崇拜;为后来人从内心深处不停地寻找。而在曹雪芹笔下,在史湘云身上,我们找到了这种迷失已久的美。 误读红楼的作者闫红却不止像许多红楼评论者一样只说到这些,她在其间探索出了自己的见解,那是史湘云的命运。史湘云不幸,生豪门世家而受苦,即使在最初的繁华间,也未能像其他红楼人物一样享受过甜蜜;但她有幸福,那些其他人眼里的痛苦之于湘云竟然都不是折磨;即令在那样的环境里,短暂的大观园享受、短暂的与姐妹们一起的日子,都是她的幸福,她尽力徜徉于其间。而恰是这些宝贵的经历,也是她那难得的性格,给了她在大观园衰败、在四大家族败落之后生活的勇气与能力。她活着,在经历过浮华尘世、大喜大悲之后,“以一种隐忍的坚持,一种静默的勇气,一种貌似低贱的高贵,一种佯装卑微的骄傲”,想法设法地活下去。
2.为爱而生
选择湘云,和很多人一样,在最初的红楼里,我们厌弃黛玉,她没有宝钗那样的端庄与大气,也没有湘云那样的活泼与健康,当然就更不用说王熙凤那样的人情世故应酬自如,她有什么?我们的印象里,她有病弱,孱弱的身子;她有小气,动辄就与宝玉生气;她有刻薄,抓住机会就讽刺着别人。是啊,有着这么多缺点的人,我们怎么可能喜欢她? 但后来,当四五遍红楼梦读过之后,我发现自己无可救药地喜欢上了黛玉,那种感觉你说不出来,可就是莫名其妙的喜欢。是的,那就是语拙,那是自己言辞如此的拙劣以至于不能表达出内心的感受,无法说出为什么会对黛玉有着那样的喜欢。 当看到误读红楼时,我终于知道了原因;闫红说出了我内心的感受,她的总结与评述是那么的好,而我对黛玉是那么的喜欢,以至于这段评论黛玉的文字我都不知道自己究竟读过了多少遍。 一是诗意灵魂,二是为爱而生,试想一下,仅只有这两点的女人,都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天使一样的存在吧。关于诗意灵魂,似乎不好解释,因为那多少有些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玄妙,但只想想黛玉葬花,想想那一个凄美的场面,想想她的怜惜世间万物,那中优美,非诗意不可形容。 而至于为爱而生,诸位应该都已知道,似乎不需多说,但我觉得有许多人在此会有误解,或者是受高鹗续作的影响,以为黛玉最后得不到宝玉的爱而最终惨死,缺爱而逝。我想像所有红楼爱好者一样对大家说,这不是误解,而是侮辱,是对黛玉彻头彻尾的侮辱!黛玉为爱而生,那爱境界之高远已远臻极致,绝非人世间通常意义上的所谓爱情;绛珠仙子下世而为黛玉是为报答神瑛侍者宝玉,那是奉献而非索取,是爱人而非自恋。脂砚斋的一条批注最好地说明了这点,“绛珠之泪,偏不因离情而落,为惜其石而落。” 但除了这诗意的灵魂和为爱而生之外,黛玉的才华同样让人爱怜。闫红说她是野蛮女友,这说法这类比真让人感到幸福,那是一种为人所知的幸福。想一想她和宝玉相处的种种,有时善解人意到让人心头温暖的一塌糊涂,有时蛮不讲理到让人会忍不住对她忿恨不已;但我想,其实不止是宝玉沉醉于其中吧,即使是我们生活在现代社会的男人,不也一样有不少人在期盼着有这样的一个爱人?当然,野蛮的前提是你要有善解人意,有关心,有疼爱,也有耀眼的才华与容貌。 而对另一种颇为流行的观点,“林妹妹幸好是生活在大观园里,而且遇到了宝玉,设若生活在现在,不知道该有多惨。”很熟悉吧,很多人都会如此认为,说者很得意,听者也只能表示无奈的赞同。可闫红在此对其进行的批判,却让我深有同感。黛玉的与众不同之处只在于个性,她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和独立的个性,但现在的社会早已不是那个容不得个性的时代;我们应该都知道王菲,她将个性发挥到了极致,手握话筒不露声色的演唱,甚至都没有任何与观众之间的互动,却依然成就了一代天后。黛玉若在现代,其才华不输王菲,一样可以“活出一个风生水起的精彩人生。” 至于其生存能力,想一想林黛玉进贾府时的从容不迫与得体,其实她一样可以处理的很好;而有关人情世故时,黛玉什么不明白,什么不清楚?只不过有些人愿意把这些事情当作一门学问,而我们的黛玉,不屑于此! 其实不止是这些,黛玉很多时候的举动虽然会让人感觉不适,甚至有些别扭,但那不正是率真?不正是毫不掩饰的流露,而这种性格的女孩儿于今不可谓不受欢迎。而且我个人感觉黛玉的纯真与真性情甚至不输湘云,黛玉身上一样有着湘云身上的魏晋名士风度,黛玉葬花的凄美不输湘云醉卧的雅观。
3.一些不足
虽然闫红的误读红楼于我心有戚戚焉,但里面还是有些我不敢苟同的观点,其中之于袭人的评论即是一例。作者说袭人在晴雯被逐出大观园的事件里一点罪责没有,这件事儿和袭人没有任何关系;这点我就不多说什么了,已经有许许多多的红楼爱好者做过了分析。 而我最不能容忍的乃是作者说红楼人物中最知贾宝玉的乃是袭人,在偌大的大观园里,贾宝玉的心里话只能说给袭人听。我的作者,写出这样的话来,你让黛玉情何以堪呐!我只觉得拿黛玉与袭人来比已经是对黛玉的侮辱了,更何况还竟然出现黛玉比不过袭人的结果。
4.经典语录
下面这几段是我在读书中要么直接摘录,要么稍加改编的经典句子,抄在这里,与朋友们分享:
1.关于宝钗的志向
他们志向远大,大到空茫,不再是一官半职,更非那些江山,而是成就一番事业的抱负。他们把宏伟的规划审查制定,将高远的谋略宣告于众;他们知道造化弄人,苦苦追求可能适得其反,苦心经营也许弄巧成拙。所以不把目标定死,只做一个有准备的人,只要方向不错,就能随机应变,将突如其来的机遇变成光环。
2.尤三姐
我只希望,自你我相识的那一刻,你能忘掉自己所有的过往,譬如今日死,以一份你我间纯洁的完美的爱恋替换掉所有过去那不堪的记忆。我望你我爱情的清洁,能成为濯你的水、渡你的桥,在你从那桥上、水上走过后,成为我安静贞洁的妻,在道德的彼岸重新登录,从此现世安稳,岁月静好,终生厮守,白头偕老。
3.贾琏与鸳鸯
他不那么干净,也不是那么懂感情,甚至还沉溺于肉欲,显出一点点的污秽,可是,只因他是生活中比较近的一个人,近到能感受到他的温度与气味,她就有一点点上心了,尽管不是天崩地裂海枯石烂那一种,但那种若有若无的情愫,始终在她的剧情中荡漾,飘忽的一丝一缕,让人想来惆怅。
4.龄蔷(龄官、贾蔷)之恋
一个是身份低贱的戏子,一个是庸俗委琐的寄身者,当他们相遇,当他们相爱,肮脏的过往遁形而无迹,贾蔷从前的种种,似乎专为这一刻准备,是呈给那女孩的一份特殊礼物,使她可以知晓,他趟过那些污浊与黑暗,就是为了与她相遇,为了在她面前突然光明纯净起来。
5.诗意红楼
红楼无好诗,可红楼梦却有着激情澎湃的诗意,不单是黛玉葬花,不只是宝黛之恋,当然更不是那些风晨雨夕风花雪月,而是这一切聚集起来,向我们展示的生命的虚与实,有与无,繁华与凋零,九死不悔的执著和无能为力的叹息,那样一种百感交集、悲欣交加。
6.评说作者
最艰难的是作者,他总能与红楼的情节保持距离,以一种回望者的姿态使红楼的每一段都立体起来,花团锦簇之际,你能看见隐隐的暗影;苦寒死寂之时,仍有往昔的光辉照过。生命因此而风情万种,而正是作者选择死心塌地的承担,红楼的调子,始终是温柔的,怨而不怒,哀而不伤,即使深处苦境,亦无一丝戾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