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化审视学术不端

最近一段时间,有关中国的科研诚信问题在公众视界里被一再提及,从官方到民间,从国内到国外,掀起了不小波澜。其实也是,不管真真假假,自改革开放以来,科研和教育的重要性已经为中国当局所认识到,近乎所有人都深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若无良好的教育以及扎实而有力的科研,都将不可想像。而科研本身之于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也有其无需多言的重要性。因此,科研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于此可见一斑。 然而,在中国,我们很遗憾的看到,基于当前道德在社会上普遍流失的事实,道德缺失已经渗透到了科研这片曾经崇高的圣土上,并且经过媒体的关注和放大,又加之民众对科研的期望和现实之间的巨大差距,使得科研诚信和科研道德问题尤其显著地摆在了国人面前。于是乎,民间在给予广泛关注的基础上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批判,诸如“砖家”和“叫兽”等贬义新词的引入即是这一现象的直接证据;而官方似乎对科研诚信也给予了或多或少的关注,一再作出各种决定来惩治科研诚信流失所带来的学术不端等问题,但由于这一现象已是如此之普遍,使得官方的惩治措施碍于“法不责众”而不得不在很多情况下妥协;在国外,中国的科研诚信问题也引起了广泛关注,去年2月,英国《自然》杂志更是点名提到中国的科研诚信问题,这些原本应该是高素质的科研人员对中国人声誉的损毁更是雪上加霜。 科研诚信的缺失带来了学术不端行为,学术不端对科研形成了毁灭性打击,使得中国的科研人员人人自危,让一部分(甚至是一大部分)中国科研人员在国人面前如过街老鼠,从官方到地方争相推出了种种惩罚性措施。但细观这些措施,有加大惩罚力度的,有言科研人员道德观流失的,有称造假行为不断得到表彰和奖励刺激了其他科研人员的,不一而足。 记得从小到大,我们就经常能听到一个古训,有些东西宜疏不易堵。十分遗憾,我们看到的如上这些针对科研人员的措施无一例外都求之于堵。既然古人都已经教给了我们处理问题的有效方法,为什么我们还要反其道而行之?不错,惩罚、惩治在一定程度上是能有效解决诸多问题。但是,当一部分人已经变成了一种“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的状态时,惩罚还有什么意义? 我请诸君和我一起对当前我国科研人员和政府工作人员,比如公务员的状态做一下简单对比,即使是一大部分已经相当不错的科研人员,他们能和公务员相比吗?是工作之轻松愉快可比?还是待遇和地位可比?是社会认同性可比?还是综合知名度可比?是的,即使他们,那些已经到了足以让其他科研人员艳羡的程度的科研人员,也根本无法和一个普通的政府工作人员相比,这是一个国家重视科研和教育的表现?是的,接下来都是难免的事情了。待遇不好,可背后有家有室,必须生活,必须糊口,而一个面对生活和糊口重担的人,他怎么会不浮躁?他有什么理由去静心科研?于是,当一大群本应沉心于科研之中的科研人员已经为生计奔波时,这个原本靠道德约束的体系自然就崩溃了,崩溃之后的人们只能靠着各种甚至不道德的手段去奔波于自己的生计。 是的,这已经是相当不错的科研人员了,他们已经工作了,每月已经可以拿着相当客观的工资了,他们尚且如此,那我们再来看看处于中国科研体系之最末端的高校和研究所里的学生。我一直觉得这是一群最应该受到关注的人,他们中很多人未来将撑起这个国家的科研和教育,撑起这个民族的脊梁,但他们的地位如何呢?他们拖着年近30的尴尬年纪,他们负着家里为自己操劳大半辈子年过半百的父亲母亲,他们没有自己的家室,他们中甚至很多人都没有自己的爱情。是的,他们已经将自己最为青春可宝贵的时光献给了中国的科研,甚至在毕业之后,他们还将继续为中国的科研贡献着自己的微薄之力。但亲爱的朋友,你想过他们的待遇吗?他们中的大部分拿的只是不到千元的月薪,而面对的却是毕业后同学们美好前景的刺激。他们不是神,他们只是普普通通的一个人,他们需要自己的生活,他们需要自己的人生,他们需要自己的前程,他们希望尽孝于父亲母亲。我想请问诸位,他们,能静心科研吗?他们,凭什么去静心科研? 或许,亲爱的朋友,你会说,科研人员和科研人员不能一概而论,不是还有风光无限的各位院士吗?再比如那些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科研人员们,你科研做到了那种程度,还担心什么生活和待遇?还有学生,你等毕业之后事业有成了,你还用羡慕别人吗?但是,我想问,是否中国认为只有那些做到一定高度的院士和著名科研人员才是所谓的科研人员,只有他们才应该得到社会认同?而其他的普通科研人员就活该无立足之地,活该为生计奔波而只能安于现状?还有,难道说中国的科研人员在他们科研的学生阶段都应该什么都不去想,只能安于现状认真科研做毫无感情的科研机器? 我们经常能听到诸如“高薪养廉”的言论,而细观我们国家,虽然没有具体作出决定,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其已经在实行这一政策。可遗憾的是,即使口口声声说重视教育重视科研,我们什么时候能“高薪养研”?哪怕从不实行,只是有这样的言论让我们听听就行!再来对比国外,他们的科研人员待遇,诸位是否有所耳闻?我想,只要您对此事不予“选择性失聪”,都会对当前两者科研人员的待遇差距之大而惊心! 的确,学术不端是一个毒瘤,有这个毒瘤在,学术无以前进,科研无以创新,教育也无法达到育人之目的。但我想,在惩治学术不端以及进行科研诚信之整顿时,必须在外部予堵的基础上,从内部进行适当的疏导。科研人员的道德水平普遍还是比较高尚,他们愿意安贫乐道,只要不危及到自己和家人的生存,能确保自己的生活有所保障,他们中的绝大多数自然会不改初衷,而醉心于诚实守信的科研事业中,致力于提高祖国的科研水平。 注:本文为作者月夜的寒假作业——思想道德与科研创新研讨会思考题之作文,基于文章讨论的事实,未经允许,切勿转载。并特别提请SIA所里面的同学注意,请勿抄袭。谢谢。